• 供稿

  • 更新时间

    2025年11月03日

  • 阅读量

    17

  • 编审

文产之声 | 新华日报刊发bv伟德国际体育博导俞锋教授理论文章


向美而行,做心怀“国之大者”文艺新人

俞锋

        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,配齐配好美育教师,坚持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。”每一个怀揣艺术梦想的艺术大学生,理应争做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先锋,将民族审美理想的追求与文化品格的磨砺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。

         这里从两个藏着艺术精神密码的故事说起,它们跨越时空,却共同指向“国之大者”的精神内核,也深刻昭示着艺术与家国命运之间的深刻连结与价值共鸣。

         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南艺校训“闳约深美”。这四个字,出自清代文学家、诗人张惠言对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评价:“唐之词人,温庭筠最高,其言深美闳约。”在唐诗盛行的时代,词曲只是民间传唱的“小道”,难登大雅之堂。但温庭筠精心为之,将文人意趣融入词曲,使之升格争秀,为宋词的辉煌奠定根基,故有开创文艺新风之功。1918年蔡元培将“闳约深美”四字赠予南艺的前身上海美术专科学校,不仅语义更通畅,逻辑亦环扣递进。南艺的老校长刘海粟先生解读说,“闳”为宏大,意为博大宏阔,博览博学;“约”为约取,宏博之后要由博趋约,选取一二最感兴趣的主攻方向;“深”为深入精通、穷本究源,在主攻方向上突破创造;“美”为美境,深创至美,最终达于宏阔无垠之大美之境。当时正处于五四运动前夕,蔡元培有“美育代宗教”之宏愿,以美育唤醒国魂和个性,以艺术行为尽社会责任,以美术革命启航新文化运动,如是就不仅仅开启文艺新风之浅表,更是将美育要屹立于民族魂魄之高度,引领学生实现报国精神宏愿,与国家民众同血脉共仰息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“闳约深美”被赋予了超越文艺本身的厚重意义,它不再只是对艺术技法的要求,更是对青年“以美育心、以艺报国”的殷切期许。

         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位红军长征途中的“红色画师”。提起红军长征,我们总在史料里读文字、在纪念馆里看实物,可大家知道吗?后人能真切“触摸”到那段历程的唯一图像史料,正是出自我国杰出的军事家、外交家、艺术家,南艺校友黄镇之手。

         当时的创作条件极其艰难:没有墨,他就刮下锅灰、捅出烟筒灰,做成墨;没有纸,缴获的敌军信纸、老百姓祭神的黄表纸、写春联的大红纸,只要能写字画画,他都视若珍宝。行军途中没有安稳的画室:马背上构思构图,篝火旁速写,有时刚画完一笔,冲锋号就响了,揣起画纸就得上战场。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他依然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画面:红军战士翻越雪山的坚毅、彝族同胞援手相助的温暖、炊事员背着铁锅走草地的朴实。“画笔当枪刀,纸页作战壕。”黄镇在结集出版的《西行漫画》(又名《长征画集》)里,用最真挚的艺术语言,为国家叙事、为历史存证,也为南艺人心怀“国之大者”写下了光辉典范。

       《荀子·王霸》言:“国者,天下之大器也,重任也。”心怀“国之大者”从不是一句宏大的口号,而是在每一个时代关口,用行动作出的伟大选择。

         当下,这份时代的接力棒,已经传到了当代艺术大学生手中。而要真正接稳它、传好它,首先要读懂我们身处的时代。大势如潮,先知则能。我们正处在文明转型的关键路口。8月21日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;9月7日,新华社研究院发布《思想殖民——美国认知战的手段、根源及国际危害》的研究报告。以“人工智能+”为驱动的技术变革浪潮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“思想殖民”企图,如同两股强大的力量,相互交织、相互影响,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不可回避的时代语境。在当下“人机分工”时代,我们该如何以智能文明抵御思想殖民?又该如何以中国之精神、青年之创造、文艺之力量,真正助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?这已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时代课题。

         其实,答案就在“向美而行”这四个字里——它既是“闳约深美”艺术精神的当代延续,也应成为每一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走好“向美之路”的成长路径与精神坐标。

         首先,“国之大者”,必是“志之坚者”——于文脉传承中寻溯“大道”之美

        “文变染乎世情,兴废系乎时序。”真正的美,绝非孤芳自赏的技巧炫耀,而应是庄子所言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的至高境界,是承载民族精神、回应时代呼声的“大道”之美。

         百年健行,慨然回望,以南艺先辈为例,“大道”之美早已深入南艺血脉。从刚才提到的“将军大使”黄镇到中国美术界第一位党员韩乐然,从中国摄影之父吴印咸到解放军画报的沙飞,从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到电影《风云儿女》导演许幸之,从《飞夺泸定桥》作者李宗津到《开国大典》作者董希文等,这些南艺先贤无一不是把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,用作品诠释“艺术为人民、为时代”的崇高信念。

         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大学生,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这份精神理想与艺术追求的重任。只有沉潜历史、读懂中国,从党史国史的波澜壮阔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从新中国的辉煌历程中汲取大美的养分。只有这样,艺术创作才会有坚实的“根”,艺术追求才会有坚定的“志”,才能在纷繁变幻的潮流中守正创新、勇毅前行。

        其次,“国之大者”,当为“敢为先者”——于科技浪潮中争创“大勇”之美

       “不依古法但横行,自有云雷绕膝生。”美,从不是对过往的简单复刻,而是面向未来的勇敢创造。它需要打破“艺术只能如此”的思维定式,探索“艺术还能怎样”的无限可能。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说,想象来自于艺术和跨学科思维,爱与美是生命的支点,艺术是创造力的源泉。这种突破常规、开拓新境的创造,便是“大勇”之美。要实现这样的“大勇”之美,核心在于把握两个关键。

         一是守正为基:以“文化根脉”铸“大勇之魂”。守正,从不是随波逐流的轻松选择,而是在文化多元碰撞、潮流瞬息万变的当下,敢于锚定本源、紧握内核的巨大勇气。去年盛夏,中国首款3A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横空出世,震撼世界。其创作团队六年多寒暑不移,他们以近乎执拗的坚持,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当代语言。从《西游记》原著的哲学思辨,到“斗战胜佛”背后“反抗与成长”的精神内核,再到游戏场景中“敦煌飞天”等传统美学元素的细腻还原,每一处都是对东方智慧的深刻理解与诚意再现。这份“甘愿慢、敢于深、不忘本”的坚守,正是守正所赋予的“大勇”之美。

         二是创新为翼:以“破界跨界”拓“大勇之境”。创新,不是技术的机械堆砌,而是勇破边界的再造之力。南艺举办“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算法创新设计工作坊”成果展,艺术大学生主动拥抱视觉生成、动态图像、互动装置等前沿技术,却不被算法裹挟。无论是聚焦艺术疗愈,还是关注城市更新,抑或是回应经典哲学命题,每件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打破常规,更始终坚持对“人”的观照、对良知的坚守、对正义的弘扬。这份“敢跨界、善融合、有坚守”的选择,正是创新赋予的“大勇”之美。

守正而不僵化,创新而不失根,二者共同构筑了“大勇”的美学品格。它要求我们深植传统、向下扎根,也要求我们直面技术、再造经典。当代大学生正站在“艺术与科技”深度融合的时代交汇点,手握前所未有之工具,也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,只有保持技术敏感与文化自觉,勇做跨界实验的先锋,才能以“守正创新”的智慧,做中国美学的“传灯人”。

         最后,“国之大者”,终是“行之实者”——于躬身实践中淬炼“大行”之美

        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、一千条,但最根本、最关键、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、扎根生活。”“大行”之美,正是源于这种对人民生活的深刻体验与真诚回应。

        “大行”之美,首在“扎根生活”的深度。例如,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,李建鹏凭借聚焦高铁站候车室这一平凡场景,斩获“中国美术奖”铜奖,也是该届江苏省唯一获奖作品。他的成功,正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察与精准提炼。今年,为献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,南艺传媒学院师生远赴西藏,参与创作文旅微短剧《扎西德勒》,致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让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”的千年历程变得可感可知。这些成果均告诉我们:真正的艺术创作,从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,而是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、作品就有多少温度”的真切实践。

         “大行”之美,贵在“回应人民”的温度。这份温度,藏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创作里,显在服务国家需求的行动中。去年,南艺戏剧与影视学院师生团队的《基于AI合成语音技术下儿童教育与陪伴产品的创新推广》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;前年,工业设计学院师生团队的《O-GLOVE——手语翻译智能手套》获第十八届挑战杯“黑科技”专项全国最高奖。这些作品,皆是从人民生活与时代命题中汲取灵感、提炼主题,展现出艺术服务社会、服务人民的深切关怀。

        “大行”之美,重在“放眼世界”的气度。全球化的今天,艺术不仅要服务本国人民,还要走向世界,实现跨文化的共情与共鸣。南艺传媒学院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短剧《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》以中国乡村振兴为主题,通过“海归青年返乡助农”的故事,在YouTube平台收获国际广泛关注。这些实践都印证了一个道理:当艺术从“技艺展示”升华为“价值传递”,当中国故事以共情的方式走向世界,“大行”之美便有了跨越国界的力量。

         此外,还有众多艺术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“大行”之美。南艺的师生校友圆满完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、亚投行新徽标和启动装置、国庆70周年“江苏智造”彩车、长征六号改火箭视觉标志等设计任务。一名南艺毕业生成为我国首批24名女水兵之一、登上我国首艘航母“辽宁舰”守护国家海疆。今年9月3日,51名同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与《正义必胜》主题演出,用艺术致敬抗战先烈。自2017年以来,9批共38名研究生志愿者赴陕西三原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,近五年76名学子携笔从戎、应征入伍。

        “大行”之美,“大”在格局,“行”在脚下。当代艺术大学生应拒做高塔隐士,勇为大地行者,去田间地头感受生活的脉搏,去文化现场触摸历史的温度,去国际舞台传递中国的声音。行走让艺术生根,实践让理想茁壮。当代艺术大学生,应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,以“向美而行”为帆,破时代之浪潮;以“国之大者”为舵,明大道之所向,在现实的土地上书写理想的诗篇,在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,走出属于自己的“大美”人生。